第1418季【湿地札记】潘佳梅:当班主任第一天
当班主任第一天
文/潘佳梅
早读课,教室门外一阵焦急伴着无奈的训斥声,声声递进。
我这个途中接班的新老师,一脸的疑惑,眼前一张张陌生的面孔,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事情的缘由,语气淡定,似乎已经习惯了每天都要演绎这么一场并不光彩的闹剧。
原来是班里的一个孩子,开学好几天了,还是不愿进教室,他想回老家,想爷爷奶奶,大概是还未从年味中走出来。
孩子妈妈各种招儿都使了,其惊天动地的场面,这里省略一百字。
第一天当班主任,这个我还不知道名字的孩子,就给我出了一份形势如此“严峻”的考卷,我该如何动笔答题呢?
看着还处在“余震”中的家长,手中长长的藤条随时都有可能落在她的儿子,我的学生的身上。
我赶紧挡在他们中间,好似一堵并不牢固的墙,然后,示意她离开。
有情况,电话沟通。
孩子的妈妈,听从我的建议,喋喋不休了几句,便回家了。
留下被我劝回教室,始终不愿回座位的孩子,流着眼泪。
我整理了一下思绪,走到他面前,一边帮他擦去眼泪,一边说:“你是愿意站在这冷静一下,还是回到座位上呢?”
孩子当然不说话,拧巴在那。
“如果你想哭,就哭会儿,眼泪有时候也会赶走心中的委屈。不过,潘老师觉得,站黑板前,班级里五十几双眼睛看着,对你不太好,我建议你回到座位上,并且潘老师允许你今天早读课可以不读书,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”
孩子怔了一下,看了我一眼,被我抚着肩膀,回到座位上坐了下来。
这个时候,无论多么长篇大论的说教,都是流畅的废话,对于这个内心脆弱、只在一件事上兜圈的孩子来说,都无济于事。
如果拿出老师的威性,对他使硬的,命令他回座位,强迫他读书,他可能表面地顺从了,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,一定是失败的,一定是无用功,治标不治本。
用这种方式,只会将他推到自己的对立面,然后,在他小小的世界,又多了一个不理解他的人。
我示意同学们继续读书,这时,孩子的同桌也来了,没有带《经典诵读》,我就问这个孩子有没有,他指了指书包,我一边打开书包,一边说:“你看看,真是个好孩子,记住语文老师的话,及时带《经典诵读》,还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,多好!”
他的情绪略好了些,只是还是心不在焉地看着书上的字。
我一边忙着提醒其他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,一边时不时地关注着他,很自然地帮他系好红领巾,拉上校服拉链,顺便悄悄对他说:“告诉你一个秘密,老师上大学的时候,远离家乡,开学前也哭了好长时间呢。我知道你一定是想爷爷奶奶了,这是正常的,慢慢就好了。”
他似乎有些惊讶,因为他的身边多了个“同病相怜”的人。
我还是没有要求他读书。
我相信,让他能够彻底不拒绝上学的方式,除了时间,还有被理解的爱。
午间,我给孩子们读《米小圈上学记》,孩子们听得很开心,常常被逗得哈哈大笑,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欢乐祥和的气氛。
在读的过程中,我的目光总是不自觉地关注那个孩子,他一个人低着头在桌洞里玩什么呢?他是否被铁头走错教室引发的笑话逗乐了呢?
半个小时后,我对孩子们说:“今天老师就读到这,班上的大多数孩子都值得表扬,都能认真听老师读故事,老师今天要特别表扬一下XXX男生,他一直安静地坐着,没有吵闹。有时候,保持安静也是对老师最大的支持,也是尊重别人的方式。所以,老师要把这本未读完的书,请他保管,期限是24小时。由他做主。”
教室里一片羡慕的唏嘘声。
这时,我看到那个男孩,一脸疑惑地接过我的书,露出了微微的一笑。
那是我半天以来第一次看到他脸上的笑容,似乎看到了一朵微开的向阳花,我半天以来悬着的心,也开始慢慢地放下。
接下来,便是他和同桌女孩合着看那本书,一直到午休结束,那个美好的画面,在我的脑海里,将定格成美好的回忆。
我一直相信,对于学生,我们只要紧握爱和尊重的方向盘,外加一点生活的历练赋予自己的智慧,让时间去证明,一切都有可能,变成自己想象的样子。
就像清华附中特级教师王君说过的:教育就是温暖地等待。
接下来的日子,再也没有出现之前不愿上学的那种场面。我会时不时地找到一个点来表扬他,也会邀请他饭后陪我去操场散步,捕捉校园里的美景给他拍照,听他讲讲成长中的故事。
这个孩子变化也很大,上课也比之前积极发言。
后来,三年级带完,我不得不离开那个班级,教一年级语文,孩子的妈妈发来短信,说孩子哭得很伤心,连饭都不肯吃,他说,只有潘老师对他最好……
我想象着那样的画面,不禁潸然泪下。他一定不知道那是我第一次当班主任,懵懵懂懂地走向讲台,唯一的办法,就是试图用爱来诠释接下来的每一个相遇。
此刻,敲这段文字的时候,我已辗转新的学校大半年,沉浸于新的班级,和一帮可爱的孩子一起幸福地成长。只是,依然不敢相信,当年,我的班主任之旅,就这样,因为一件事,一个孩子,带给我的思考,悄悄地开始了。
作者介绍
潘佳梅,江苏扬州育才实验学校,小学语文老师。不去想缤纷世界,风景如画,只想坚守半亩方塘,泛舟荡漾。如果说踮起脚尖,可以仰望星辰,或许,贴地而行,也能抵达远方。个人公众号:潘佳梅